產地日誌

與黃麻的相遇

2022/6/27

對我來說,第一次感受到孟加拉閃閃發光的潛力,是因為黃麻。

「真是的——這個國家真的太討厭了!賄賂盛行、街上也到處都是乞丐,我想回家了……」

還記得學生時代的我走在達卡街頭時,幾乎天天都是這種快哭出來的狀態。

但就是在這樣的日子裡,我遇見了黃麻。

「這是我們的黃金纖維喔!」

聽到孟加拉人指著那些粗糙的麻布袋這麼說,

我感到既新鮮又訝異。

bag

孟加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黃麻(Jute)出口國之一。

與黃麻的相遇,是我在孟加拉第一次感受到正面的事物,

所以相當為此沈迷,做了許多的研究。

太過沈迷的我,

甚至還去了隔壁印度加爾各答大學的黃麻系。

我震驚於「居然有黃麻系!?」的同時,

也更意識到黃麻對於孟加拉的人來說,

是多麼重要的財富。

對環境友善,可以隔熱,

就連印度有名的財團TATA,

也將黃麻用於汽車的門飾板製作。

我彷彿被迷住了一般對黃麻無比熱衷,

而黃麻的諸多特點之中,有一點是我覺得最有魅力的。

那就是:這種植物即使遭遇洪水也不會被擊倒,

甚至正因為有這樣的環境帶來的肥沃土壤,

才能讓使黃麻生長茁壯。

在惡劣的環境中得到滋養,

僅僅半年就可以在熱烈的陽光下長到兩公尺高的黃麻,

讓我看到了發展中國家的種種潛力。

我希望自己也可以像黃麻一樣,

將劣勢轉化為優勢。

如果可以將自己有所不足的部分

變成自己喜歡的部分就好了。

我在達卡的街頭入迷地想著這些事。

——節錄自山口小姐的專欄-ジュートと出会って(2016.03.11)

大量生産與工作桌

「大量生產」與「手工」並非相互對立的。

我所挑戰的,是「不妥協」的商品製作。

在孟加拉的自營工廠,我們正在實踐

「展現美麗的職人技藝以及兼顧有效率的操作流程」

至今為止生產過的、超過4000種以上的包包,都是由職人手工製作。在保有細膩手工的同時,我們的工廠每個月會生產將近一萬個包包(編按:此處均為2019年時的數據)。

當初建立工廠的理念,就是「如何有效率地進行手工生產」。

如果要說與一般的工廠最不一樣的地方,大概就是我們沒有採用「流水線生產」。

在生產樓面建立了13個小小團隊。

負責生產的樓面,有13個小小的團隊。每個團隊負責不同製作不同的包型。

「托特包A」組、「後背包A」組等,大概是這樣的感覺。

除了素材的剪裁是由裁切團隊負責的之外,後續的所有過程都是由各個組別在各自的工作桌上完成的,最後的細部修飾也不例外。

與無法了解產品完整樣貌的「分工」不同,可以說整個生產過程,都是在一張工作桌上完成的。

所以儘管是工廠(的生產模式),依然常常可以聽到職人們說「這個包包是我負責製作的」。

職人們也能夠透過這樣的工作模式有所成長

工作桌模式的優點之一,就是有不良品產生的時候,可以明確找出是哪一個工作桌的問題。

我們的商品在客人看不見的地方附有寫著小小數字的標籤,可以經由數字去追溯這個包是在什麼時間、由哪張工作桌製作的。

日本一旦發現有不良品,就會回報給擔當生產的工作桌。

此外,由於可以區分各包型的銷售額,各工作桌之間也會自然而然地產生競爭意識,提升職人們的工作動力。

我過去曾經參訪過其他公司的工廠,在視察「流水線生產」的時候,看著負責圖膠水的職人一整天都在塗膠水的模樣,深有感觸。

「這個職人的技術有在進步嗎?」

「為了讓每個職人的技術都能夠更加精進,必須要從0開始參與包包的製作才行……」

工作桌的生產方式,就是從意識到這樣的問題後衍伸出來的。

bag

由工作桌模式孕育出的「小技巧」

「流水線生產」的優點是壓倒性的生產速度。

MOTHERHOUSE的工作桌生產則參考了許多大量生產工廠的工作模式,用了許多小技巧來提升手工生產的效率。比如工具箱。

工具箱的造型不拘、放置的位置也不拘,而是以同一張工作桌的所有Staff都能輕鬆拿取為考量,由工廠的Staff自行開發配。

再比如「塗邊(使皮革的邊緣變得光滑並加以上色的方法。)」

這本來是一項相當耗時的工作,但職人們自己開發出了可以在僅有幾mm寬的皮革邊緣均勻著色的小棒子,以及放置染料的容器。

另外還有上膠的工作。

不是每片皮革單獨上膠,而是將皮革以等距排列,用大的刷子一次塗過去。這也是一個小技巧。

由於人事的考評制度會將工作桌的「品質」與「速度」列入考評,所以職人們也被鼓勵去思考這些改善工作效率的小技巧。

這些努力的成果,就是我們的包包時常可以得到「雖然是手工的價格卻很親切」的評價。

當大量生產的武器「效率」與「經營能力」,被設計為「經由人類的雙手創造附加價值」時,勞動就不再只是單純的勞動,而是創造。

「勞動應該是令人愉悅的」

這是我所尊敬的威廉.莫里斯的話。

大規模生產取決於施行的方式,也可以是人性化的、以人為本的。

bag

「工作的意義」依價值觀而有所差異

再繼續談一下大量生產與手工生產之間的「Third way」吧。

說來有趣,在這兩種不同的生產方式之間,勞動者的想法與價值觀是完全不一樣的。想必「工作」這一詞的意義也是有所不同的。

正因為如此,即使這兩種生產方式同時存在於這世界上,卻幾乎不存在交流,甚至可能是互相批判的狀態。

習慣了彼此對立,所以更不容易發現對方的優點並加以結合運用。看到這一點,讓我感受到了極大的可能性。

將大量生產與手工的優點結合加成,就能孕育出新的附加價值。這也可能創造出新的需求。

這樣「不妥協的、嶄新的生產方式」,正是產品生產的Third way,令我心中激動不已。

新的附加價值之中,想必也蘊含了新的價格與形態。

在孟加拉付諸實現的Third way,想必也能運用於尼泊爾與印尼。

每個國家必然都有最適合的、不同的Third way。為了尋找答案的旅程,可以說充滿了樂趣。

我們希望讓生產更有效率,但也希望透過只有某個人可以完成的技術等,藉由手工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最終,不論是規模或是品質,只要找到最適合那個國家的方法,讓該國、該區域以及職人「個人」的能力得到發揮,想必就可以在迴避價格戰的同時,也能讓該國在國際市場獨樹一幟。

這正是我的夢想。

*本文譯自山口絵理子小姐的專欄 ——

「大量生産」と「手仕事」は、対立しない。私が挑戦した、「妥協じゃない」ものづくり。

原專欄內容摘錄自山口絵理子小姐的著作『ThirdWay 第3の道のつくり方』,

經重新編輯後發表。(編集協力:宮本恵理子・竹下隆一郎/ 編集:大竹朝子)

走訪斯里蘭卡Vol.1 寶石開採

2022/5/25

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是斯里蘭卡天然石的開採過程。

JEWELRY MOTHERHOUSE採用的斯里蘭卡天然石開採於「拉特納普勒」,距離首都可倫坡約2小時的車程。上了車,沿著崎嶇的山路前行,最後來到了充滿大自然氣息的山林當中。

濕潤泥濘的道路盡頭有著田地,周遭迴響著啁啾鳥鳴。為了開採天然石而手工挖掘出的礦井就在此處。

旁邊有著為了驅蟲而燃燒的煙

被大型黑色塑膠布覆蓋著的,是從礦井中開採出來的沙土,

裡面說不定就有著寶石的原石……礦場的工人們向我們展示了如何使用繩索將礦井裡開採出的土跟沙運送到地面。作業過程中,大家都相當的勤奮。

當地的礦場受到政府的管制,

基於保護環境的考量,無法大規模進行開採。

所以開採的方式就是透過繩索和幫浦,反覆地將礦井深處的土砂運送到地面。

照片中的這口礦井大概有兩公尺深,裡面的是正在進行開採作業的大叔。

礦井旁邊的空地裡堆積著運送出來的沙土。

一想到這些沙土裡可能沈睡著開採出來的原石,

心底就不禁湧生出奇妙的感覺。開採出來的沙土會送到距離礦井附近的河川進行淘洗。

一遍一遍地,用力翻轉著籮筐。

大約二十秒後,籮筐中可以清楚看到許多棕色的卵石。

不斷重複著這樣的過程,將籮筐中的卵石清洗乾淨。

之後,將籮筐從河裡取出,在淘洗乾淨的卵石裡,用手翻找潛藏其中的原石。

經過這番過程,美麗的寶石原石終於出現在眼前。

藍寶石、玫瑰石榴石、黃水晶等……斯里蘭卡擁有多樣而豐富的寶石礦藏。

而開採出來的原石要蛻變成晶瑩透亮的寶石,則需要經由研磨職人的巧手。

請看下一篇:走訪斯里蘭卡Vol.2原石研磨工坊

走訪斯里蘭卡Vol.2原石研磨工坊

走訪斯里蘭卡系列的第二篇,要為大家介紹原石的研磨工坊。

這裡是將開採出來的原石切割打磨,使其蛻變成美麗寶石的研磨職人們工作的地點。

從斯里蘭卡的機場出發,前往車程約一小時的偏遠鄉村。

工坊就位在當地的住宅區中。

bag

這裡就是研磨工坊。

有種家一樣的氛圍。

bag

工坊裡並列著幾台用於切割、打磨原石的機器。

「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嘰、」 「嗞嗞嗞嗞嗞嗞嗞嗞、」

工坊中迴響著原石觸碰到研磨機刃面的聲音。

在這裡,可以看到很多大小不一的原石。

bag 由於每顆原石的大小都不同,

在進行造型的打磨前,需要先切割成接近的尺寸。

bag

一邊確認原石的方向,一邊將其壓在迴轉的刀刃上進行切割。

製作時,職人認真的目光令人不由屏息。

bag

原石修整到一定大小後,

接下來就是正式的切割作業。

需要將原石不斷變換角度加以打磨,

依據設計一點點磨出不同的切面。

bag

切面較為細小的切割外型,在製作時需要花費相當長的時間。

需要很仔細地一點點變化角度進行作業。

bag

經營工坊的坎迪卡小姐說,她從十幾歲開始做這份工作,到現在已經35年了。

之所以一直持續下去,除了覺得寶石的研磨很有趣之外,

也是為了生計考量。因為這是一份不用外出,在家就可以進行的工作。

這是一份家裡只要有相應的機器就可以進行的工作。

對當地婦女來說,能夠在家中工作也是一種優勢。

bag 這間工坊裡,有才剛開始6個月的新人,也有資歷超過10年以上的資深職人。

大家認真工作的同時,也會在吹拂而過的、讓人身心舒暢的微風中彼此閒聊。

和諧的工作環境令人印象深刻。

bag

除了坎迪卡小姐經營的工坊之外,我們也拜訪了另一間同樣是在業主的家中營運的工坊。

bag

大約七張榻榻米大小的房間裡,靠牆並列著五張工作桌。

來到這裡,可以清楚感受到每間工坊不同的風格。

這間研磨工坊的職人以男性為主,給人沈默寡言的印象。

安靜的工坊裡,有如韻律般迴響著打磨原石的聲音。

bag

這位是工坊的主人撒曼達先生。

他有25年以上的職人經驗,打磨寶石的手真的非常靈巧,令人讚嘆。

bag

參訪工坊、與職人們交談的過程中,

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自己的技術充滿自豪。

經由研磨職人的巧手,開採出來的原石得以蛻變成透亮的寶石。

而下一步,就是這些打磨完成的寶石製作成珠寶了。

請看下一篇:走訪斯里蘭卡Vol.3珠寶工坊

走訪斯里蘭卡Vol.3珠寶工坊

走訪斯里蘭卡系列的第三篇,要為大家介紹的是將打磨後的美麗寶石加工成珠寶的工坊

JEWELRY MOTHERHOUSE 是2016年開始斯里蘭卡的事業,

一開始僅僅只有三人的工坊,也隨著這些年的經營擴大到共有21名職人、5名行政人員的規模。

這幾年受到疫情影響,職人會交替輪班,維持正常時期大概6成左右的產能。

bag

這位是負責最後成品研磨拋光的職人努安先生。

最後的研磨拋光關係到整體成品的品質,

除了技術之外,也必須是對細節相當講究的人才能擔任。

bag

這位則是蘇達沙納先生,

正在用滾輪將用於婚戒的K金加壓拉伸,

是非常需要力氣的工作。

bag

比較年長的蘇達沙納先生以前在其他公司工作過。

「在以前的公司,都只是照著別人的指示工作。

但在這裡,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

工坊的大家就像個家庭一樣,即使遇到問題,

也可以集思廣益一起解決。」

這位是負責鑲嵌的年輕職人伊蘇爾先生。

仍在不斷精進自己的技術。

bag

「寶石的鑲嵌真的是相當不容易的工作,但前輩們都很耐心地指導我。

工坊的大家都是非常好的人,也能夠依據我的程度給予相應的說明。

能夠學到以前不知道的事物,是最讓人開心的事。」

伊蘇爾先生說。

bag

下面照片左邊的是經理卡森先生,

右邊是工坊的負責人、也是JEWELRY MOTHERHOUSE的產地生產伙伴大槻先生。

bag

卡森先生負責職人的管理與生產統籌,

有問題的時候,會找大槻先生進行確認。

隨著工坊規模的擴大,全體的團隊合作也變得格外重要。

大家抱持著「想要生產出好的珠寶」的理想,

彼此分工協力,一起朝著目標邁進。

bag

Shizuku系列製作過程

相信許多人第一次接觸甚至購買的MOTHERHOUSE珠寶,

就是這款Day & Night Shizuku系列。

今天我們就要來帶大家看看這款代表性的珠寶是怎麼製作出來的。

Jewelry MOTHERHOUSE的珠寶製作,是從尋找原石開始的。

我們合作的採礦場位於一片充滿綠意的田野之中。

bag

斯里蘭卡政府為了保護環境,

禁止大規模的機械化開採。

bag

在人力所能挖掘的範圍內挖掘原石,

用地下水沖洗,一粒一粒地翻找。

經過這樣尋找出來的原石,會由職人逐一進行切割和修整,展現其內蘊的光彩。

下圖是藍色托帕石的原石。

bag

一點一點打磨的同時,要不斷用手去感受、確認原石的觸感。

bag

使用研磨機修整形狀,創造出圓潤的線條。

bag

使用銼刀修整出圓潤的外型。(這種圓潤的切割方式,專有名詞叫Cabochon cut,圓弧面切割,也是台灣俗稱的「蛋面」。)

bag

使用圓弧面切割,可以更好呈現出天然石與生俱來的色彩與剔透感。

bag

接下來則是要製作鑲嵌的台座。

bag

圖中製作的是要將「黃水晶」跟「藍色托帕石」兩種天然石鑲嵌在一起的底座。

將兩顆打磨成圓弧面的寶石背對背鑲嵌在一起,就成了有如水滴般圓滾滾的造型。

bag

為了將兩個不同顏色的寶石鑲嵌在一起,

鑲嵌的台座跟一般常見的不同,兩側都有著鑲嵌的「爪」。

寶石的尺寸必須與台座相合,不能有1mm的誤差,

正可謂是職人嫻熟的技藝綻放光芒的瞬間。

經過職人的細緻打磨修飾,晶瑩透亮的Shizuku就完成了。

bag

除了經典的黃水晶X藍色托帕石配色,Shizuku系列最近也追加了充滿夏天氣息的海藍寶X藍色托帕石版,

邀請您親臨店鋪試戴,感受湛藍透亮的光感之美。

Mother of pearl 母貝生產物語

2022/4/25

從母貝到製作成「海繪」的幕後故事

Mother of pearl 母貝生產物語

此次要介紹的是

首次運用開採於印尼的「母貝」製作的

新作珠寶「海繪-umie-」的幕後開發故事。

母貝指的是守護珍珠的貝殼。

是一種每一個都有著獨一無二的紋理,

閃耀著幻彩的光芒、帶有一些神祕氛圍的素材。

至於從母貝到製作成「海繪」的幕後故事,

就讓我們從素材的由來開始介紹吧。

Jewelry MOTHERHOUSE使用的母貝

開採於印尼的龍目島。

從2018年開始,Jewelry MOTHERHOUSE就開始使用

龍目島出產的南洋珍珠製作珠寶。

龍目島雖然離巴里島很近,

但少有觀光客造訪,

是一個有著美麗大海、寧靜安穩的地區。

此地的特產是養殖於印度洋的珍珠,

所以島上也有珍珠批發商集中的街區。

Jewelry MOTHERHOUSE開始採用龍目島素材的契機,

起源於和當地的生產夥伴──門井小姐、瓦楊先生夫婦的相識。

2018年,當時剛起步不久的Jewelry MOTHERHOUSE

為了尋找印尼出產的珍珠,

到處拜訪當地的工坊,

卻一直找不到可以配合我們從0開始生產珠寶的夥伴。

正在一籌莫展的時候,

生產珍珠的關係者為我們引薦了門井小姐與瓦楊先生。

瓦楊先生是出身於龍目島,

抱持著相當大的熱情

想將故鄉出產的優質珍珠推廣出去。

自身也有經營珠寶工坊的兩人,

也和Jewelry MOTHERHOUSE抱持著相同的理念,

希望可以將龍目島的珍珠製作成美麗的珠寶,

決定一起合作製作珍珠的珠寶。

時至2021年,

在尋找印尼素材的更多可能性時,

龍目島出產的母貝吸引我們的注意。

在海中經歷漫長的時光,孕育出珍珠的母貝,

是作為親子之愛與育兒的護身符的、重要的素材。

每個貝殼都有著自己獨特而美麗的紋理,

如同樹木的年輪一般,

是在貝殼於海中生長的過程中產生的。

「海繪-umie-」的生產過程裡,

從母貝的養殖到採收,以及為了製作成珠寶需要的打磨拋光等工序,是在門井小姐與瓦楊先生的工坊進行的。

一枚貝殼之中可以用在珠寶上的,

僅有靠近兩片貝殼連接處的較厚的部分。

由於母貝較天然石的硬度更軟,

在切割打磨的過程中也必須更加謹慎。

在珠寶業界,

母貝的紋理被稱作「風景」。

透過切割打磨,可以使其與生俱來的個性更加鮮明。

鑲嵌母貝的金框,

則是由位於日惹的工坊製作的。

負責製作的是資深職人阿古斯先生。

擁有超過25年職人經驗的阿古斯先生

也是第一次運用母貝這種素材。

「由於貝殼比天然石更軟,為了避免傷到素材,

在鑲嵌時的難度更高,需要更加的細心謹慎。

此外,手工打磨的貝殼是無法做到左右完全對稱的,

所以鑲嵌的過程也相當不容易。」(阿古斯先生)

沒有一絲稜角的輪廓.

象徵著對於佩戴者的珍視與包容。

在龍目島的海域裡孕育出的母貝,

每一枚都如同繪畫一般、有著獨一無二的紋理(景色),

因此將這款珠寶命名為「海繪」。

世上僅此一枚的、如同龍目島的海域一般表情豐富的母貝,

希望您也會喜悅於這樣的邂逅。

請點此了解更多關於「海繪-umie-」。

使用龍目島出產的珍珠製作的珠寶一覽

新作”Filigree”珠寶與製作的職人們

2022/2/25

這次要介紹的是新品的Filigree珠寶系列與耳骨夾,以及製作的職人們的幕後故事。

bag

首先要介紹的珠寶新作是由職人瓦吉曼先生製作的”結輪-Yuiwa-“系列。

bag

瓦吉曼先生至今一直致力於傳統的Filigree技藝,不太擅長新的設計。

但這次有了一些想法後,瓦吉曼先生決定來挑戰新的設計!

bag

▲ 職人・瓦吉曼先生 ▲
 

此次的加入了許多「彎折」的設計,讓製作的過程也充滿了曲折。

日復一日彎折素材的過程中,腦袋似乎也隨之打結……

再接再厲不斷挑戰的結果,就是”結輪“的誕生。製作者自身也對最後的成果感到驚訝及滿意,

瓦吉曼先生說,做出8字型後再做成球狀的時候,

為了避免跟Filigree的部分在加熱過程中損壞,

最重要的是必須要一點點加溫、一點點彎曲。

瓦吉曼先生素材打結腦袋也打結才做出的”結輪-Yuiwa-“,

能夠為大家帶來這樣的珠寶也是一種緣分。

很高興能夠為瓦吉曼先生帶來新的挑戰。

*

第二個要介紹的是由Filigree職人維多先生擔綱製作的“風舞-kazemai-“系列。

bag

擁有細膩精準的技術、對於自己的作品有許多堅持的維多先生,

從剛認識開始,就是個謙遜溫柔、是一個給人「風」一般的印象的職人。

bag

▲ 【照片】 職人・維多先生 ▲
 

從半年前開始開發、花了很長的時間才終於順利成形的”風舞”,

維多先生帶著滿滿的笑容說「做出好作品了!」

並將成品交給我時充滿自信的表情,我至今仍記憶猶新。

每個職人都有其製作樣品的順序與步調,

維多先生在意識到自己的作品可能缺乏了一些立體感的時候,

開始思考怎麼樣能將墜飾調整得更美、更有立體感。

反覆思量的結果,就是”風舞”的誕生。

如果能夠從”風舞”感受到職人維多先生柔軟、溫和的個人特質就太好了。

*

最後要介紹的是

Jewelry MOTHERHOUSE首度登場的新類別──3款耳骨夾。

耳骨夾是由印尼工坊的職人・恩多拉先生製作的。

bag

▲ 【照片】 職人・恩多拉先生 ▲
 

恩多拉先生是負責Jewelry MOTHERHOUSE的婚戒製作的職人。

Z字紋樣的Filigree金線細工通常是由其他Filigree職人製作的,

但因為這次是做成類似戒指的形狀,

所以委託了恩多拉先生製作。

恩多拉先生留意到Filigree的素材很薄,

如果用以往的方式焊接,金的部分很快就會融化,

在製作上必須非常仔細留意。

尤其是Z字紋樣的部分,用火加熱的時候形狀會改變,

必須一邊修整形狀一邊加工,相當不容易。

以這種心態迎接新挑戰的恩多拉先生,

最終做出了3款耳骨夾。

希望大家能夠喜歡這幾款各有特色、

想像是出自同一職人之手的耳骨夾。

Mugi先生的「金線」

2022/2/16

大家好。我是在印尼負責珠寶生產管理的笠原。
這次的Blog要介紹的是從Jewelry MOTHERHOUSE創立以來,就成為我們生產夥伴,擁有45年職人經驗的大前輩Mugi先生。

bag
bag

▲ 正在製作珠寶時的Mugi先生▲


大概在6年前,我跟熟人打聽有沒有工很細的職人的時候,對方和我介紹了Mugi先生。

之後幾度前往Mugi先生的家中拜訪,卻一直錯過,讓我在等待的過程中越來越好奇他是怎麼樣的人。

終於得以見面的時候,也沒有能夠造訪對方的工作室,在雙方都很緊張的狀況下冷淡地進行著對話。

現在回想起來,畢竟是會經手黃金的職人,重視保密也是理所當然的,
Mugi先生後來也說他對初次見面的人都會特別警戒,但那個時候我也非常緊張,所以解釋的時候真的非常拼命。

然而,偷偷看了聽完我的說明後變得溫和起來的Mugi先生的表情,
「可以和他共事!可以開始嘗試有趣的事!」,
內心充滿了這樣的期待。

直到現在,Mugi先生的笑容也有讓大家的心情為之和緩的力量;
聽他說話的腔調,也有種讓整個空間被一種溫暖的氛圍籠罩的感覺。

不記得是哪時候的事,有一次我問他工作中小憩的時候通常在想些什麼?
那時Mugi先生的回答是:「一邊喝著熱茶,一邊在工作坊的露臺前吹著風,在放鬆的狀態下思考新作的靈感。」,
Mugi先生的腦袋裡,裝滿了他至今製作過的傳統技術與紋樣。

結婚對戒的「金線」,
也是基於山口小姐的設計,融入Mugi先生的想法後誕生的。
在充滿挫折的、製作樣品的時間與空間中,於焉孕育而生的「金線」。

bag

▲ 結婚對戒-金線- ▲


直到現在,這款也是Mugi先生自己最喜歡的款式。
同時,從這款戒指不局限於「結婚對戒」既定印象的發想,我也有種「邁出了新的一步」的感覺。

接下來,我也會繼續讓Mugi先生腦海裡的奇思妙想付諸實現,
首先從幫Mugi先生泡一杯好茶,
然後努力地,將他精心打造的一件件作品送到您手中!

JEWELRY MOTHERHOUSE
returntop